引言
隨著航空技術的不斷進步,新一代飛機的設計越來越注重提高空氣動力性能、燃油經濟性以及降低噪音和排放。在這一背景下,自適應機翼增升裝置成為研究的熱點。德國宇航中心(DLR)與空客集團(前身為EADS)合作開發了一種創新的自適應、智能漸變桁條或前緣結構,旨在通過智能控制實現機翼性能的優化。本文將詳細介紹這一項目的技術背景、實驗設計、測試方法及其結果,特別是激光多普勒測振技術在風洞測試中的應用與優勢。
技術背景與項目概述
該項目旨在通過自適應控制概念,提升飛機在飛行過程中尤其是著陸時的綜合性能。核心在于設計一種可直接連接到機翼盒段上的自適應、智能漸變桁條或前緣結構。如圖1所示,該結構包括智能板和運動控制機構,通過有限元模型進行初步設計和分析。
為了實現這一目標,項目團隊創建了一個帶有漸變桁條的大型機翼段,并在俄羅斯國家研究中心的空氣流體動力學中心的大型低速風洞(TsAGI 101)中進行了測試(圖2)。三段自適應桁條由增強型玻璃纖維塑料制成的彈性增強蒙皮構成,這種材料的選擇旨在提供足夠的強度和靈活性,以適應動態飛行條件的變化。
風洞測試與動力學特性分析
風洞測試是評估機翼性能的關鍵環節,它不僅需要確保測試過程的安全性,還必須準確獲取模型的動力學特性和靜態剛度參數。為此,項目團隊設計了一套復雜的風洞天平模型測試方案,并確定了多項關鍵參數。
在測試過程中,模型兩側通過彈性繩懸掛在橋式起重機上(圖3),以模擬真實的飛行條件并達到所需的邊界條件。這一設置確保了模型在風洞中的穩定性和可控性,為后續的動態參數測量提供了可靠的基礎。
動態參數測量方法
為了確定樣機的主要動態參數,項目團隊采用了兩種不同的測量方法:接觸式方法和非接觸式方法。
接觸式方法:
設備:使用普羅德拉公司的EX220SC電動激振器對結構進行激勵,結合LMS SCADAS III / Stepped Sine LMS軟件和PCB 333V32接觸式傳感器來記錄結構的動態特性。
原理:通過電動激振器幾何接觸式傳感器對結構施加振動,利用標準步進正弦信號進行測試,從而獲取結構的振動響應。
優勢:直接接觸測量,信號穩定,但操作復雜,需要較多人力和時間。
非接觸式方法:
設備:采用掃描式激光測振儀(現已升級至系統,具有更佳的光學靈敏度和測量精度),結合PCB 086E80沖擊力錘敲擊結構的金屬部件或加強筋,激發結構振動。
原理:利用激光多普勒效應測量振動,通過沖擊力錘提供脈沖激勵,無需直接接觸結構,即可實現高精度的振動測量。
優勢:非接觸測量,避免了對結構的干擾,測量精度高,操作簡便,節省人力和時間。
實驗結果與對比分析
通過對兩種測試方法獲得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,項目團隊得出了以下結論:
自然模態對比:
效率與成本對比:
激光多普勒測振技術的優勢
通過本次實驗,激光多普勒測振技術展現出了顯著的技術和經濟優勢:
高精度測量:激光多普勒測振技術利用光學原理進行非接觸測量,避免了傳統接觸式傳感器對結構的干擾,提高了測量精度。
操作簡便:非接觸式測量方法無需復雜的安裝和調試過程,操作簡便,減少了人力和時間成本。
廣泛適用性:激光多普勒測振技術適用于各種復雜結構和材料,特別是在高溫、高壓等極端環境下,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和可靠性。
數據可視化:通過激光掃描和數據處理軟件,可以實時顯示和記錄結構的振動情況,為后續的分析和優化提供了直觀的數據支持。
結論與展望
本文詳細介紹了自適應機翼增升裝置的創新研究項目,重點分析了激光多普勒測振技術在風洞測試中的應用與優勢。通過對比接觸式和非接觸式兩種測量方法,證明了激光多普勒測振技術在提高測試精度、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方面的顯著優勢。
未來,隨著航空技術的不斷發展,自適應機翼增升裝置將成為提升飛機性能的重要手段。激光多普勒測振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測試方法,將在機翼設計、優化和驗證過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。同時,結合有限元分析和風洞測試,可以進一步提高機翼設計的準確性和可靠性,為新一代飛機的研發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。